120师出征抗日,阎锡山不配合,部队不知道去哪儿,主席:不管他

1937年八九月之际,经过改编的八路军紧急完成了抗日誓师,并迅速着手进行奔赴抗日前线的最后筹备工作。

9月2日,庄里镇土场上军旗飘扬,口号响彻云霄。当日,120师抗日誓师大会在此隆重举行,场面庄严而热烈。

主席台上,朱德总指挥与任弼时政治部主任居中端坐。他们特地从总部而来,为120师送行。两侧则坐着贺龙、关向应、周士第等120师的重要领导。

望着台下八千多身着崭新灰布军装的整齐队伍,听着震天响的口号声此起彼伏,朱德、任弼时及120师师长贺龙等历经长征的老将,深感红军逆境壮大之不易。

同志们,党中央与毛主席了解你们的困惑。我受他们委托来开展工作。现国共已合作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为消疑虑,将着统一服装,戴青天白日帽徽。但必须在党领导下,这是不变的。

朱德总指挥讲话情理交融,朴实无华,加之其敦厚面容上洋溢的慈祥笑容,让官兵倍感温馨。他的话语激发了台下队列,掌声雷动。

贺龙师长见总指挥亲做思想工作,倍感振奋。部队将赴前线,与国军并肩,思想问题不解将生消极影响。朱德发言后,他起立,洪声道:朱总指挥已详述,此乃党决定,务必执行。

为了更有效地劝服部队,贺龙将话题转到了自己身上,说道:

就我个人而言,我曾穿过国军军装,戴过青天白日帽徽,扛过青天白日旗。虽被赞愿随红军吃苦,但红军之路本是我心之所向。十年斗争,今为救国救民,我愿着国军衣,戴其帽徽,共御外敌,心永向红。

贺龙那带着乡音的鼓舞话语极具感染力。官兵们早闻其传奇,今日讲话更令120师官兵印象深刻,特别是那真挚的话语,多年后仍镌刻在一些人的记忆深处。

贺龙受中央军委之命,宣布120师改编。誓师大会上,120师正式成立,由红二方面军、陕北红军27军、28军、独立1师、2师、赤水警卫营及特务团一部组成,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。

全师由2个旅含4个团、1个教导团及5个直属营组成。

红二军团与红28军合编为120师358旅,卢冬生任旅长,张宗逊为副;红六军团与红32军及特务团1营合编为359旅,陈伯钧为旅长,王震任副。96师改教导团,彭绍辉为团长,苏启胜副之。另编炮兵、辎重、特务、工兵、骑兵营。

整编后的120师含2旅、1教导团及5直属营,共1万4千余人,居八路军3主力师中第二,兵强马壮。虽架构简化,但兵员大幅增强。

贺龙投身革命十载后,虽从国民革命军军长降为师长,但这师长与昔日军长截然不同,地位远超往昔。彼时我党仅辖三师,而他正是这三位师长之一。

红军改编后架构缩减,各级军官职务相应降低,降职任用蔚然成风,鲜有异议,体现了红军独特优良传统,120师亦遵循此例。

贺龙,曾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,十年前便是军长,他言道:“我任旅长之时,蒋介石尚为他人马弁,屁股后还挂着驳壳枪。”

整编完成后,他满怀自豪地担任起了120师的师长一职,肩负责任,意气风发。

建国之初,贺龙在120师中独树一帜,荣膺共和国元帅之衔。该师其他著名将领亦众多,皆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。

肖克,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,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,现担任120师副师长职务,于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周士第,曾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,现任120师参谋长,于国家建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关向应,曾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,后转任120师政训处主任,继而成为120师政委,不幸在抗战胜利后在延安因病逝世。

甘泗淇,曾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,现任120师政训处副主任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卢冬生,曾任红二军团军团长,时任358旅旅长。因多种因素,他未在抗战中大展宏图,解放战争后不久,不幸被苏联红军中的败类所杀害。

张宗逊原为红军大学参谋长及军委一局局长,后任358旅副旅长,但因卢冬生未上任,他实际指挥358旅。建国后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李井泉在张宗逊成为358旅旅长后,起初担任副旅长一职,随后转任为该旅的政治委员。

王尚荣曾任红32军96师师长,部队改编后,他担任358旅715团团长,对国家建设贡献力量,新中国成立后,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宋时轮,曾任红28军军长,现为358旅716团团长,系我军稀缺的黄埔出身儒将。虽经改编由军长降为团长,建国后仍荣膺共和国57位上将之衔。

陈伯钧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,改编军队后担任120师359旅旅长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王震原为红六军团政治委员,改编后担任120师359旅副旅长。因旅长陈伯钧留守陕北,他迅速升任359旅旅长兼政委,并在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刘转连,原为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模范师长,改编后担任359旅717团团长一职,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刘道生,曾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,改编后成为717团政训处主任,随后改称为政委,于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文年生原为81师师长,改编后担任718团团长职务,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彭绍辉曾任红六军团参谋长,改编后担任教导团团长一职,待到新中国成立后,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120师与另两支兄弟师同样兵强马壮,将星云集,包括贺龙、关向应、肖克、王震、贺炳炎、宋时轮等名将。他们历经雪山草地,渡过乌江,皆为枪林弹雨中走出的铁汉,是肩负重任的王牌之师。

9月3日,120师启程回师,途经韩城芝川镇,继续向山西抗日前线进发。

此次行动,中央军委令120师358旅、359旅(除一团)及新教导团共8227人东进,359旅718团及五师直属营留守陕北,约占全师五分之二。贺龙及120师为党中央贡献巨大。

9月9日,120师大队自芝川镇外黄河渡口启程渡河。立于河岸,贺龙心绪难平,犹如眼前波涛汹涌的黄河。他深知,一场全新且充满变数的征途正等待着他们。

9月11日,待大部队渡河接近尾声,贺龙与关向应方乘一木舟,穿越波涛汹涌的河面,最终踏上了山西的坚实土地。

踏入山西,步入抗战中心,贺龙面对八路军因准备不足而引发的问题,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困惑与茫然。

7月下旬高干会上,贺龙壮志凌云,誓要在华北抗日前线大干一场。而今抵晋,却迷茫方向。此困境缘由既浅显又繁复,实则中央军委彼时亦未定论。

洛川会议决定120师随115师前往恒山。8月21日,前总电令两师经太原至代县,进驻蔚县与广灵。

然而,这仅是我军当时的单方面设想。阎锡山作为山西的实际掌控者及八路军所属第二战区司令长官,怎会任由八路军随意行动?

120师渡河前夕,前总再度告知,因战事进展及需阎锡山司令长官意见,其去向尚未定夺,故令其暂赴晋西北忻县待命。

大战临近,贺龙焦虑不已,身为统帅却未知待机之地。步入战场而目标不明,实为军事之大失误。

贺龙在指挥部焦躁难安,不愿被动等待。他找关向应商议后,决定派关先行赴太原见周恩来,先行探清情况。

关向应离开后,彭德怀电报称,前往五台或娘子关尚未决定,部队无需前往忻县,建议改在榆次下车。

八路军在重大决策上罕见地犹豫不决,凸显出师之难。阎锡山勉强同意八路军入晋,但对其抗敌地点却需谨慎考虑,以免生事端,从而导致了120师当前的困境。

贺龙收到彭德怀的电报后焦急万分,得知王震359旅已抵侯马,明日将乘火车赴忻县,但局势不明,部队动荡,这让他深感忧虑。

他随即命人召来师参谋长周士第,并对他言道:

老周,请前往九旅,引领他们至榆次。之后,你需前往太原,面见彭总,催促他速定后续行动。同时,探访关政委与肖副师长,了解实际状况,探明缘由。

两日内,他动员了政委与参谋长外出,肖克则随周恩来先行赴晋。至此,师部仅剩他一人,他初次体会到身为师长的艰难。

此时,日本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已沿同蒲路南下,攻打阎锡山部驻守的雁门关、茹越口;另日军第5师团占蔚县、广灵、谦源,正进逼平型关,意图与察哈尔兵团夹击第二战区主力。

基于当前形势,毛主席断定恒山山脉将是日军攻占冀、察、晋三省的关键。若八路军全体入驻恒山,必将陷入敌方的战略包围,面临被动困境。

毛主席全局考量后,毅然决策,不顾阎锡山意图,即刻调整部署:120师赴晋西北管涔山,129师适机入吕梁山,115师进恒山南段,渐向南移,布防太行、太岳,确保主动。

19日,毛泽东向彭德怀发出电令,

贺部应驻晋西北,位于大同、太原侧翼,对绥远与大同实施游击,方能有效牵制敌军南进太原,发挥重要作用。

贺师宜速往晋西北抢占先机,待时机成熟,刘师可与林师会合,共驻晋南,依托太岳与吕梁两山脉。

毛泽东堪称伟略家,关键时刻果断决策,化解了贺龙与前线将士数日来的焦虑。此举彰显了他一贯秉持的独立自主原则。

贺龙接令后即刻率部经太原前往忻县,与关向应、肖克会合。师参谋长周士第已提前两日率359旅抵达,静候师主力抵达。

忻县芦家野场,贺龙刚到不久,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便紧随其后,也赶到了此地。

一见面,彭德怀便迫不及待地说道:

你们已阅毛主席9月17日电报,知目的地为晋西北地区,中心在管涔山。我此行即为商讨此事而来。

彭德怀言行果决,见面从不寒暄,直截了当切入主题,这已成为他一贯的作风。

贺龙深吸一口烟,举着烟斗询问彭总:“总部方面,有无具体指示下达?”

彭德怀言道:

19日,毛主席命我师驻晋西北,位大同、太原之侧翼,并催促速行。朱总与我议定,以宁武为核心部署,活动范围至神池、五寨等地,并可遣兵游击雁北。诸位以为如何?

贺龙欣然颔首,果断言道:“即刻依总部安排行事。”

彭德怀向关向应、肖克征询看法,他们均点头表示赞同,没有任何不同意见。

彭德怀含笑点头,对贺龙说道:“决定如此,你们需迅速行动,分秒必争。”

突然,彭德怀仿佛忆起某事,他转过身对贺龙等人说道:

彭德怀边说边注视着贺龙、关向应等人,目光坚定。他的言辞中,透露出对在场众人的重视与期待,逻辑清晰,语句流畅。

彭德怀一语,令120师众将默然。120师已留四成兵力于陕北,再分则仅剩两团。关向应思索片刻,终道:“彭总,王震部离去后,晋西北仅剩一旅。”

彭德怀语气和缓地说:“确实人手紧张,但望大家以大局为重,暂调此旅支援,所需时间不会太久。”

贺龙抽烟沉思,赞同关向应之言。王震旅离开后,120师仅以二三团兵力赴晋西北,兵力薄弱,作战受阻,挑战加剧。但贺龙念及彭总全局考量,认为自己不应讨价还价。

彭德怀见贺龙沉默良久,便笑着开口:“贺龙同志,心里有想法就提出来嘛,咱们一起讨论讨论。”

贺龙望向老搭档关向应后,对彭德怀坚定道:“彭总,遵循总部决策。遇到的困难,我们自己设法解决。”

彭德怀笑道:“那你们得快点行动。王震从现在起归总部调遣,即刻前往五台。请转告他,马上与总部取得联系。”

贺龙带领120师的一个旅兵力,踏入沟壑遍布、贫瘠的管涔山区。在这片荒凉之地,120师的抗日大旗高高飘扬,燃起了抗日的熊熊火焰。

晋西北在八年抗战中成为120师的重要后方与战略支撑点,贺龙及120师与这片晋西北的黄土地建立了深厚且难以割舍的联系。

若您认为文章尚佳,请慷慨点赞支持,若能进一步收藏、转发或留下评论,则将不胜感激。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